深县哪里有真正形意拳的传承?

290 2024-01-16 01:04

一、深县哪里有真正形意拳的传承?

心意把--心意拳--形意拳,只有心意把有内功。

爷爷,儿子,孙子。

二、形意拳和八卦掌哪个实战意义好?

形意拳实战好。

形意是阵地战,硬打硬上, 太极是伏击站,引进落空, 八卦是游击战,走圆转掌。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三、传承城市历史对青岛的意义?

可以增加城市的历史底蕴,增强人们的文化幸福感,提高人民素质

四、你认真了解过青岛的哪些非遗传承?

得益于做了份跟非遗传承相关的事业,所以对青岛的非遗传承遗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官方统计,截至到19年10月(政府网),青岛的国家级非遗传承14个、省级非遗传承55个、市级非遗传承167个。

很多人对青岛的了解都是从近些年开始的,其实青岛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并且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别称岛城、琴岛、胶澳。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等。

简单的介绍青岛后,咱们还是步入正题,看看岛城有哪些非遗传承,下面这副就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来源: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青岛政务网

众多里面给大家挑几个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崂山民间故事:

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民间文学,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明清时代,受崂山民间传说的启发,蒲松龄创作出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崂山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语言朴素、诙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石老人的传说》《枣核儿》《崂山的传说》等。

围绕着崂山人和崂山的万物仙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A.仙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鳝鱼女和团鱼郎》《梅花仙》《双花仙》等。以《梅花仙》为例:故事讲述了崂山十位梅花仙中的梅娘和鲤:鱼精李郎结缘相识的故事。他们相识于洞庭,成婚后回到崂山与家人团聚,育有一子。后来他们的孩子以梅花为书,考取了功名,御赐他的母亲、姨娘为“十梅仙”。

B.人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人参姑娘》《鲤鱼精》《参姑和巴哥》《莲花媳妇》等。在《人参姑娘》中,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的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C.人与人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牛媳妇》《鬼媳妇》等。在《牛媳妇》里,梨花家把十八岁的梨花许给了六十八岁的老女婿,梨花的心上人王祥巧施妙计,让老女婿娶了一头牛回家,自己终是抱美人归。

崂山民间故事

2,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

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3,茂腔: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茂腔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曲牌

多从梆子、京剧移植使用,正反调式的各类板式基本齐全,并创立了“四不像”、“小生娃娃”等曲牌。

表演行当

茂腔早期没有女演员登场,进入冒(茂)肘鼓阶段,吸收了女演员,后来逐渐发展到文武戏都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

腔调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伴奏乐器

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

脚色行当

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茂腔

4,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捕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过去大鼓书在胶东地区非常普及,每个县都有说大鼓书的,名称也不统一,多以地名命名,比如栖霞大鼓、海阳大鼓、莱阳大鼓等。盲人们一年四季游走在村村寨寨之间,靠唱盲人调和算命维持生活。那时候,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人生活的一些段子。说大鼓书的艺人有一个组织机构严密的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召开一次“三皇会”,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帮规的盲人进行惩罚。

1938年,胶东文协(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之后各县文协也相继成立。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文协派出人员广泛接触盲人及盲人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动员民众抗日。1942年农历9月上旬,牙山地区解放,胶东文协派栖霞荆子埠一个叫姜岩的人说服了当时的“三皇会”会长董日清,把盲人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不久后, “三皇会”取消,“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 成立,董日清为会长,下设4个组分头下乡宣传抗日救国。为此,栖霞也成为胶东地区最早把盲人们组织起来用大鼓书宣传抗日的地区之一。

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表演形式及伴奏乐器,在各个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早期演唱靠山调(即胶东大鼓形成前的基础唱调)时,没有鼓、板,只有三弦、节子伴奏。后来,从老越调转化为胶东各地大鼓书,演出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加用高架书鼓和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的钢板伴奏。

而胶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有3种, 一种是一人演出多自唱自奏,即艺人为所称“单帮”,演出形式是一人操奏三弦、鼓、板演唱。这种形式要求演唱者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娴熟的伴奏技艺,方能与高明的演唱技巧溶为一体。因其难度较大,近年已不多见。

二种为两人演出形式,即行话说“搭伙”,或称“双挡”。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演出形式。多是一人弹三弦,一人击鼓说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一人演唱,但亦有与伴奏者拆唱或帮腔演唱的,形式比较灵活轻便。

三种为三人演出或多人演出,即称“多挡”。主唱者一、二人,其余根据内容需要分角色拆唱。由于人员多,乐器全,演出气氛较为热烈。这种演出多见于集会,平时并不多见。胶东大鼓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起腔、平腔、悲腔、快板,被称做四大调。但也有人称胶东大鼓常用曲调有头板、平句、落板等。

胶东大鼓

5,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关于“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我觉得重点说一下,因为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传说。二月二龙抬头、黑龙江、五大连池、文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等都与李龙王有关。

特别是山东文登地区关于李龙王的记载,详细的描述了李龙王出生、学艺、保护乡亲、大战恶龙、最后保护胶东地区人民的故事。堪比“哪吒”!在大战白色恶龙的过程中,因体力不止差点落败,后因吃了“胶东花饽饽”体力大增,打败了恶龙。

如果对李龙王故事感兴趣,可以自己网搜一下。如果对“胶东花饽饽”感兴趣,可以看下面的链接。

什么是胶东花饽饽,为什么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秃尾巴老李是民间的传说人物,秃尾巴老李的中国民间传统故事在山东广为流传,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

其描述这样写道:“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他虽为龙,却是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而得名“秃尾巴老李”。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家乡,各地传说不一,遍布山东数十处地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就有即墨、莒县、文登、诸城四处,这正好说明山东人下关东十分普遍。

在五大连池市我们还看到了黑龙山、黑龙庙和黑龙冰雕。黑龙山是一座休眠期火山,海拔516米,山体由黑褐色的火山砾、火山渣组成,远远望去是一座黑色的山体,叫黑龙山确实十分形象。

传说这是秃尾巴老李休息的地方。在五大连池的岸边建有黑龙庙,这里供奉的神像就是黑龙王--秃尾巴老李。距离庙不远处有一冰雪溶洞,有冰洞和雪洞两部分。其中冰洞全长150米,深23米,洞内平均温度零下5℃,洞壁上低垂下来的各种形状的熔岩钟乳,晶莹的霜花遍布洞内。

洞内人工修砌了各种冰雕,有企鹅、北极熊等。这其中还有一条没尾巴的冰龙,标牌介绍:此龙是黑龙王,老家在山东。可见东北地区对秃尾巴老李的敬仰和尊崇。

在林海苍茫的小兴安岭中间,有一汪神奇的水湾,湾中各种鱼类翕忽其间,一派水美鱼乐的好景致,这汪水当地人名之“回龙湾”。说起这个传奇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秃尾巴老李”传说是人遭龙戏,即人龙杂交的产物。

在海南岛、珠江流域也有“掘尾龙老李”传说,龙母姓温,广西武鸣河古称“温水”,故可推断出她是生长于骆越壮侗民族地域。译音“李”字,在壮语中就是“蛇”的称呼。

秃尾巴李龙王

好了,先给大家介绍这些吧,其他的后续在给大家补上。

我觉得知乎问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能让大家更了解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真的太多太多了,能被国家列为非遗传承的还能有幸保留下来。如果是地方的非遗,很多文化就直接断层消逝了。

我还是觉得,保留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想办法把民俗非遗文化商品化,只有把非遗文化商品化,并且把她拉下神坛,被大众接受、认可、使用、传播,才能真正传承下来。

五、八卦掌和形意拳那个能单独买本书自己学?那本比较好点,有啥区别?

这些内家拳自己不可能学的会,而且很容易出偏,自己瞎练会练出毛病的。不要相信那些武侠小说里说的什么武功秘籍,看本书就能练会,那是扯淡。有个高明的师傅手把手的教,这种内家拳一般都要两三年才能入门,自学是不可能的。比如发整体力、寸劲什么的,师傅示范好多次,自己边练师傅边纠正,三年内能打出像样的整体力就算不错了。我们很多师兄弟都是先练八卦走圈,走个三五年,发力练个两三年才能有点效果,只能算入门,离学会还早着呢。基本功如此,更不用说招式了。真要想学内家拳,必须拜师,而且还要拜明白的师傅,不是那种只练招式的,而是教真功夫的。没练好基本功,那些招式根本没用,只能是花拳绣腿。招式很简单,聪明的人学两个月就能把那些招式学会。但是真正要练好还是需要把基础打好,没用基础那些招式根本用不上,就是用少也没效果。所以我建议你,要想学好八卦、形意,一定要拜师傅!并且要有能吃苦的心理准备,每天都要花时间练,练个三五年也许会出效果。还有就是悟性要好。

六、青岛传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青岛传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03月1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为所隶属公司提供联络、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胡乃静 成立时间:2006-03-10 工商注册号:370700500007124 企业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分公司 公司地址: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4616号中天下潍坊国际22层2209室

七、有没有好看的武侠小说啊!求推荐,金钟罩,八级拳,形意拳,八卦掌之类的。最好是都市的?

在网络小说发源后,武侠小说基本上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如果你想看的话,从远古时代给你推荐。

武侠的起源是明末清初,明清以前应该来讲是没有武侠的,只有游侠。武侠起源于刺客,推荐从刺客看起。

汉:《史记》-刺客列传。

隋唐:《唐传奇鉴赏》 — 聂隐娘、红线、虬髯客传、谢小娥的故事。

宋:《太平广记》上面的书,能看原文当然可以,看不懂就找译成白话文的书,记得是古书,不是网文。

元:元没什么武侠,倒是有不少戏曲还不存,叫做元曲。

明清:很多,比如《荡寇志》,李昌祺《青城舞剑录》、宋濂《秦士录》、乐宫谱《毛生》等都可以一看。

民国:民国特别多,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王度庐,闲来慢慢看,好几百部。

49以后:国内木有,香港有金庸、倪匡、梁羽生,台湾有古龙,还有一个温瑞安。因为风格不同,口味各异,没法推荐,我就喜欢《红线盗盒》之类的,你未必喜欢,还需要自己去寻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