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八卦掌好还是走步好?
您好,这两种功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八卦掌是一种内家拳的代表,注重于身体的内部调理和内力的培养。练习八卦掌可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内力,对于改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非常有益。八卦掌的动作较为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炼,适合追求内功修炼和武术技巧的人。
走步是一种简单易学的锻炼方式,适合人群广泛。走步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和燃烧脂肪,对于减肥和保持身体健康非常有效。走步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适合各个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
因此,要选择练八卦掌还是走步,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和目标来决定。如果你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可以选择八卦掌;如果你注重身体健康和减肥,希望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可以选择走步。当然,也可以结合两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练习。
二、为什么练八卦掌的人少,八卦掌只须练一招,练八卦掌的?
八卦掌(走圈)
“走圈”是练八卦掌的基本功,在走时必须清心宁神,手脚相随“吐纳导引”。初练时可以以树或砖石为圆心,手脚摆好架势,先慢后快地正转八步,再反转八步;周而复始长期刻苦锻炼,可以使脏腑、四肢、百骸处于在“真气”之中;使下盘腿部稳健、灵活,中盘腰身柔软活跃,上盘臂掌刚劲敏捷。
如此,走圈练掌,时日加长;也可大圈转,也可小圈转,在转圈之中领悟出掌的招式及变化。临敌应斗时才能做到随机应变!
在练八卦掌的招式中,并没有像其它的拳法那样,招式那么好看。但在,临敌应斗时,自己出其不意的一击,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三、八卦掌是怎么练的?
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除了具有相同的拳法理论和风格特点之外,也有它们各自所独有的特色,而所谓“特色”即是与其它拳法在身形动作和训练方式上或大或小的“区别”。
在太极八卦图上,形意拳走的是两个“鱼眼”,讲究“斜插直入、刚中寓巧的整体爆发力”;太极拳走的是黑、白两个阴阳鱼中间的那条曲线,讲求一个“化”字:“不离不即,不丢不顶,引进落空”;而八卦掌走的是两个阴阳鱼外面的圈线,讲的是“刚柔相济”,注重一个“变”字:“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忽刚忽柔,变化莫测,无有定形”。
因此,八卦掌腰的转动幅度要大,身形的钻翻摇返、俯仰游纵、高低转换以及“横劲儿”的使用频率要多,走中发力、以斜打正、步法左右掰扣的特点要突出,它主要练的是“身法和步法”。
这就是八卦掌与其它内家拳法在训练身形动作上的区别。
“走中发力、转身换步和横劲儿的使用”靠的是行走中腰胯抻开之后腰的粘力和旋力,而“直步横行”是八卦掌用以松开腰胯,提高腰部平行旋转幅度,进而增强“横力”的最好训练手段。
在八卦图上,乾(西北)、坎(正北)、艮(东北)、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八方成圆;在拳法中,按照这个道理绕点走圆、左右循环、拧旋走转正是八卦掌最便捷的训练“直步横行与步法转换”之法。
换句话说,为了松膀子、抻腰胯、开筋骨、长粘力和训练“移步换形、脱身换影”之能,最好的练功方法就是走圈。
站桩和坐功在所有的拳法门派中(包括八卦掌)几乎都有;而动静相兼的走桩(走圈)之功,却是八卦门最独到的基本功。八卦掌身法和步法的功夫就是转圈“转”出来的,走圈功就是八卦掌的特征。
这就是八卦掌与其它内家拳法在训练方式方法上的区别。 听说,早年一位八卦掌老前辈干活儿时也不忘练功,每天都是马步站桩端着大笸箩摇煤球,当他去另一头儿倒煤球时,总是上身侧转,将盛得满满的大笸箩端在身后,双脚直迈前行,日复一日地练出了功夫。
可见练八卦也可以直着走,但终归还要练出“直步横行”的功夫,即:两胯、两腿冲向前方行进,而上半身却在腰的带动下转向了身侧。
所以,转圈功正是练这种功夫的最好方法。
据前辈们讲,八卦掌最初就只有转圈和单换掌,后来的许多掌式套路都是二、三代先师们为了方便教授学生才创编出来,因此继承传统除了最主要的掌式身法之外,最不能丢的就是转圈功。 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拳法口诀中可以看出,“顺项提顶,松肩坠肘,紧背空胸,溜臀收肛,气潜丹田”等项,都是三家共有的内容,而“合肘掩心出抱力,斜身拧腰中平转”,却是八卦掌特有的“要求”。
关键在于:走圈功正是练出以上所有这些“功夫”的“方便法门”。
也就是说,在一圈又一圈的走转功法中,同时具备着“动”与“静”两个功法“要素”:一面是双脚轮换着被躯体“提拉”起来再往前送出去;另一面却是在“凝神静气”之中,双手找出“合劲儿”置于胸前“定”住不动,并随着上半身转向身侧。
两个“要素”截然分明,却浑然一体。
走转掌之时,两手蓄力如拧绳,身如螺旋,要练出“横劲儿”,走中发力,侧面进击。走圈练好了,还能做到行走之中或者生活当中:一举一动、随时随地“收谷道(提肛)”,使丹田气足,功力深厚。这也是八卦掌的特点之一。 “提肛”是功夫,强行必致病,须与“顶悬”之功结合才能自然做到。走圈可以增强周身的气血运行,速度可快可慢,须顺其自然,早练气,晚练神,“快”练身步,“慢”练功夫,又可“抻筋拔骨”。从大处说,走圈如同月亮饶地球:身体绕树走是“公转”,上半身往圆心及身后旋是“自转”;从小处说,走圈时身体就像“一盘石磨”:胯以下是不动的磨盘,腰以上是转动的磨盘,拧旋走转当中,两胯面向圈线不动,而腰却是带着上身与双臂始终往圆心旋转不停。走圈当中,无论步子快慢,都要像“行云流水”,身子不可高低起伏;还须时时保持身体“中正”:头悬于天,身子悬于颈项,四肢悬于躯干,身体每一个关节处都松开“挂”住了,这即是贯穿全身的阴阳对立统一。此时,方能保证“斜身拧腰”时身体不偏。 况且,只有在这种“功夫状态”下,前文所说的“内家拳所共有以及八卦掌所独有的功夫要求”,才能随着功夫的进展自然而然地练出来。关键是看住这个“劲儿”别让它跑了。否则,“挂劲儿”丢失,“顶头悬”就没了,重心不稳,拳架没了“中正”,所有关节的“阴阳对立”也没有了;全身一盘散沙,“松肩坠肘、函胸拔背、溜臀收肛,气沉丹田”全都谈不上。还有,所谓“斜身拧腰”也不是腰使劲儿硬往里拧,而是依靠“顶悬”之劲儿将腰胯相对松开,使上半身在上下方向(头与脚)和前后方向(伸出之双掌与不动之身)同时具有的“对立统一”推动下自动带着双臂往圆心旋转。因此,说是“柠腰”其实是“松腰”,“拧”的动作不是用劲儿去拧,而是“挂劲儿”找到之后腰就松开了,自然可以流转出一股“旋腰的劲儿”。反过来,没有了“顶悬”腰也松不开,此时你如果还想使劲儿去拧腰,必然是脊柱不正、呼吸不畅、气血受阻,日久成病。 说起来,不单是拧腰,所有的功法动力都来自天地交泰的种种“卦”象。“卦”乃“挂”也,正如我师所说:“一肢分两节,四肢为八挂”。四肢皆挂于躯干之上,全身的骨节也是一节节都挂着,这个“挂劲儿”犹如挂钟的钟摆,永不停歇地轻轻摆动,即:“头往地心不断劲儿地、没完没了地下落,直到“返劲”出来,轻轻带动了全身的肢体动作。这个“落劲儿”和“返劲儿”就是走圈和一切掌式的动力,“天地交泰之气”是“力源”,丹田是藏“气”之所;而坚持一个“松”字:以“凝神静气”来松开筋骨、舒缓肌肉,就是打开了“气”与“力”的通道。拳谚所说“用意不用气与力、不努气不努力”即是如此。换句话说,就是要随时随地不使拙劲儿。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常常是拙力百出,凡一用力则气憋胸口,却还处处浑然不觉;练功就是要去掉僵力和拙力,让肢体气畅力通,一切顺其自然。一是要明白,只有“顺其自然”地“放任”自己的肢体顺着它放松的劲儿去走,才能最终引领它做好各种功法动作。也就是说,功法口诀中所要求的,原本就符合人的自然生理状况,我们就是要解放被生活紧张、劳累所捆住的手脚,先去随着它,再去引领它,曲中求直不用拙力,才能有成。不然,肢体没有松透、松舒服了,就让它按动作要求去做,一定会“气滞力僵”,适得其反。二是要知晓,功夫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无论“顶悬、松膀、旋腰、溜臀、松胯、合膝、磨胫、提肛”,都是日复一日自然而然练出来的,不能死板硬套地按照功法口诀强迫肢体去做“拧腰、提肛、合膝掩裆、里直外扣”等种种动作。 功法口诀是前人功成之后的经验总结,不是练功中的硬性规定,前一层次的功夫到了,后面的“要求”也会自然达到,如果硬性去做,只能是“虚火上攻,口干舌燥,逆气上行”,而且“顾东顾不了西”,哪样也做不好,何日能达“整体之劲儿”?只有好好去练“初步的、要求不严格的走圈功”(可以配合站桩之法),循序渐进地去体会“阴阳对立统一”之感,尽量早一些找到走转中的“顶悬”,保持身体“中正”,才能“提纲契领”地逐步做好各项功法要领。因此,所有这些不是“做”出来的,是找到了前文中所强调的“挂劲儿”之后自然出来的。这个“挂劲儿”对头来说就是“顶头悬”,对身体四肢来说就是找到了各个骨节、关节的“对立统一”,松长了筋脉,舒缓了肌肉,打通了气血,也使四肢“力”的传递更加通畅、直接,并且逐渐生出变化中的“内劲儿”。根据个人练功体验,这种“顺其自然和提纲契领”的练功方法不但不慢,而且比任何其它方法都要快得多。 松腰是八卦掌等内家拳的要点,比它更重要的就是“顶头悬”。“顶头悬”是“纲”,纲举目张。有了“顶头悬”一切随之而来。从外面说,就是有了身之“中正”;从里面说,就是将“百会”与“会阴”打通,强化了气脉。不管把“顶头悬”比作盖房时用的“千钧坠”,还是修汽车的“千斤顶”,都是上为天所系,下为地所吸,同时具有两个上下对撑的力。把这个“劲儿”放到全身内外各处,前后左右上下皆是如此。两力的方向相反,缺一不可,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这就是“顶头悬”的真义。从头的感觉入手,可以找到全身的感觉,都是一个“挂劲儿”。“顶头悬”又叫作“虚领顶劲儿”,“虚”就在意识层面里,最初我们可用“头(千钧坠)落地心”的方法入手,两力对拉没有止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等到有了“挂劲儿”的感觉,再把这个方法扔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描绘功法的词句都不是形容词,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说“千钧坠”落地心,上挂天下坠地,就要找到这个真正的感觉,一点儿也不能含糊。不管你练了多少年八卦掌,没有找到“顶头悬”仍然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能真正入门,而一旦有了它,一把钥匙能开千把锁。初学走圈时应该放松心态,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间一长,就可以把“心”真正地静下来,从而做到心定神娴,两手相合,中气一团。这样转圈可以“静气蓄神”,使身体吸收“气”的能量大于体力的消耗,比寻常走路还要省力。 转掌之中,双手为“合抱力” 上下力相同。此时舌抵上腭,头顶悬,意念一到自然送出双手。前辈们曾说,功深之后转掌时的底手肘尖应该尽量做到与肚脐重合(功夫不深就做不到),这不是功法要领,也不是固定的拳法模式,仅仅是一个“检测标准”,看看你的膀子是否松到了家。此时,如果腰松的不好,又失去了身体中正,上身向圆心里旋的时候,肚脐眼也会随着上半身往里旋,底手肘尖就更“够不着”肚脐眼了。也就是说,顶悬找好,保持中正,腰胯松开,在此情况下上身往里拧旋,肚脐眼就会留在原地,不会随着上半身走。这样,双膀彻底松开之后,底手肘尖才能“够着”肚脐眼。“合抱力”也要有一定功夫才能找好,但到了更深的功夫层次后,这个“合抱力”的“焦点”会从上面的双臂、双手的缠裹之劲儿转为下面的掩裆、吸胯、合膝之劲儿,这时的“合抱力”才跟丹田说上了话。可见,功夫都是层层递进。另外,“拧旋走转”之中立桩脚须放平、五趾自然抓地。无论式子高矮,“溜臀吸胯”之后,上身须直起来如坐板凳,不能“蹲身、弯腰、撅臀”。“蹲”则腰滞,“坐”则腰活。所有这些,也是有了“顶悬”和“中正”之后才能自然做到。 走圈时,里脚前迈时为拧(脚与手前进的方向相反),外脚前迈时为旋。一拧一旋连绵不断,就把身体重心从一腿“悄然”转到另一腿,在行进中做到了“虚实转换”。因此,应该逐渐做到:行进中前脚送出去尚未沾地之时,重心始终在立桩腿(后腿)之上,此时立桩腿的膝盖不能超过本腿的脚尖以使自己重心不失;只有当前脚沾地并且往前趟步的时候,才能移动后腿所支撑的身体重心。还有,当一腿支撑身体重心时,另一腿的脚从后脚变前脚是由躯干提起来后再送出去的,其送出之“力”在于意念“松落”与腰的“拧旋”这两者的结合,不需要后腿用蹬力来相助。也就是说,当身体重心移动的时候,不能有一点往上起和往前蹬的劲儿。后腿一蹬则气滞、力断、重心失,违背了拳理。两腿轮换来承担身体重心应是虚实分明,没有双重;两腿的阴阳转换应是气息绵绵,粘长之力不断。 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是对一切事物保持“中正不偏”;它代表的是一种真正的“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辨证思想。这里的“中”是公正、适当,“庸”是“用”和“常”,又称为“不偏不倚”。但是,它绝不是“永远抱骑墙态度和走中间道路的老好人”的意思。“首鼠两端”和“骑墙”表面看来十分灵活,遇到事就会“气滞力僵”,受人控制。在拳法中,“中庸”就是保持身体“中正”,而“双重”之病就是“拙力相抗、力滞、失重、骑墙”。因此,走圈时应时刻保持身体重心“相对”地放在一条腿上,“进退行止”自己掌握,两腿的“虚实转换”只是腰在“拧”或“旋”之时一瞬间换位的事情。不能是行进中虚实不分明,重心总是在两腿之间,永远处于“漂移、位移”状态;这样走圈就成了寻常人走路,虽然可以健身,却不能成为内家武功的练功手段。走圈功既是内家拳的基本功,也是一种健身气功。作者:张铁生(文章未完待续)
四、练太极拳的好处?
1. 改善身体健康: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2. 缓解压力: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
3. 增强自我控制力:太极拳需要练习者保持专注和平静,这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
4. 增强自信心: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5. 建立社交网络: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结交新朋友,建立社交网络。
五、练太极拳发力在脚跟还是脚掌?
脚掌
我认为,实腿脚跟、脚掌、脚跟与脚掌的中心作为承载重心的吃劲点,应根据拳势需要所定。
传统太极拳要求脚跟为实,脚掌为虚,为的就是把对方的力导入地下,再形成地面反作弹力,这样才符合“力由脊发,植于跟,达于端”的太极拳理,有利于松腰、沉胯、圆裆、挺膝的劲力走阴练法。
脚掌为虚并不是说脚掌没用一点劲力,而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所以多数定势和过渡动作的脚下吃劲受力点是脚跟承重大约七成,脚掌承重大约三成。
六、太极拳的基础练法?
1、耸肩沉肩:
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七、定期练太极拳的好处?
具有锻炼身体,神气内敛、营养周身、行气活血等好处。
1.神气内敛:练太极拳可以使精神专注,排除内心杂念,而不被他事分神,心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机体就会百脉通畅,促进身体健康。
2.营养周身:练太极拳可以让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主管呼吸功能),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因而练太极拳可以益肾,并固护元气,营养周身。
3.行气活血:练太极拳可以让意领气,以气运身,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可以锻炼周身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达到活动筋骨、疏通脉络的功效。
八、男的练背是要薄还是厚?
男的练背当然是要厚,越厚越结实。
九、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是:1、拳法不一样,2、修炼方法不同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关于它的创始人,传说众多:一为梁朝韩拱月、一为唐代道士许宣平、一为宋代武当丹士张三丰,一为元末明初陈卜,一为明代陈王廷。清乾隆年间,山西王宗岳以《易经》中太极阴阳之说阐述此拳原理,著《太极拳论》,从此定名为太极拳。太极拳套路吸取前人名家拳术名流派之长,结合古导引吐纳之术与中医经络学说,并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创编而成。基本动作为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和五步(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故又被称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在民间武术界流传很广。太极拳流派众多,但总原则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圆活自然。影响较大的有陈、杨、吴、武、孙五家。除拳外,还有太极推手以及刀、剑,球等器械训练套路。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龙形八卦掌、八卦掌等。据传清乾隆年间,河北文安县朱家务(一说朱家坞)人董海川,在游历时迷路于江南雪花山(一说渝花山),逢道士引路,便从道士学拳,此拳即八卦掌。董海川出山后曾任北京肃亲王府护院总管,开始教授此拳。先在北京一代流传,后遍及国内外。此拳的名称由来有二说:一说由于运动时纵横交错,分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一说董海川从道士学拳时,结合研究《易》理,故名。八卦掌以摆、扣、步、走、转和掌法变换为要。拳谚:“形如龙游,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特点为步法沿圆走转,动作轻灵敏捷,善于随机应变。八卦掌因传授者与地域的不同而衍为众多流派,一般将董海川二位弟子尹福、程廷华所传的套路为正宗。尹福的特征“牛舌掌”;程廷华的特征为“龙爪掌”。八卦掌的主要拳法为八母掌,尹福式由单换掌、双換掌、转身掌、翻身掌、三穿掌、背身掌、双幢掌、摇身掌组成;程廷华式为单换掌、双換掌、顺式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回身掌。
十、练太极拳系要带好还是不系好?
练太极拳是否系腰带,应该顺其自然,人在正常生活时是系腰带的,所以练太极拳系腰带好。太极拳属于气功和武术范围,练武术时对腰的力量要求较高,系腰带可使腰的力量集中,不易伤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